单兵利器的革命-《明末隐龙》
第(2/3)页
解决了 “点火” 的难题,林宇的炭笔移向图纸右下角 —— 那里画着一排整齐的圆柱形纸筒,每个纸筒都分成了三段,上段标注 “***”,中段是 “铅弹”,下段则嵌着一小块黑色的圆形物体,旁边用红笔写着 “金属底火(铜片 + 硫磺硝石)”。
“这才是‘雷霆铳’的灵魂 —— 纸壳定装金属底火弹!” 林宇的声音陡然提高,手里的炭笔重重敲在纸筒图纸上,“你们都当过兵,知道装弹慢有多致命!以前装一发火铳,要先从药罐里倒火药,倒多了炸膛,倒少了打不远,还得用手指量;再从弹袋里摸出铅弹,用通条一点点塞进枪管,通条还得用尽全力推到底,一套流程下来,半柱香时间能装一发就不错了!”
李老匠忍不住点头:“上次跟鞑子打野战,我装第二发的时候,鞑子的骑兵都冲到跟前了,最后还是靠战友用刀挡了一下才活下来……”
“现在不用怕了!” 林宇伸出三根手指,每根手指代表一个步骤,“第一步,从弹袋里掏出纸壳弹,用牙咬开纸壳顶端 —— 纸壳用的是浸过桐油的桑皮纸,防水又结实,咬开不费劲;第二步,把纸壳里的***倒进药锅和枪管,注意,纸壳里的火药是提前按比例分好的,每发都是三钱二分,不用士兵自己量,绝不会炸膛;第三步,把剩下的纸壳连同里面的铅弹一起塞进枪管,用通条轻轻一推 —— 纸壳能起到‘闭气’的作用,还能润滑枪管,让铅弹飞得更远!”
他顿了顿,又指向纸筒底部的金属底火:“最关键的是这个!这是用铜片压制的小圆片,里面裹着硫磺、硝石和细炭粉,纸壳塞进枪管后,枪机击发时产生的冲击力会让底火瞬间引爆,进而点燃枪管里的*** —— 相当于‘双重保险’,哪怕药锅里的火药受潮,底火也能把枪管里的***点燃,绝不会出现‘哑弹’!”
负责制作火药的张师傅皱起眉头:“大人,这底火的防潮性得做好,要是在南方的梅雨季,硫磺硝石容易吸潮,到时候点不着怎么办?”
“张师傅问得好!” 林宇笑着回答,“咱们的底火外面要裹一层蜡,蜡是用蜂蜡和松脂按三比一的比例熬的,既能防潮,又能在击发时融化,不影响点火!而且每次****,都要抽样测试 —— 把底火泡在水里半个时辰,捞出来还能点燃才算合格!”
这话让张师傅放下了心,他拿起身边的火药勺,在手里比划着:“要是这样,那这纸壳弹可太方便了!以后士兵不用带药罐、弹袋,只要带一袋子纸壳弹就行,行军都轻便不少!”
“光打得快还不够,还得打得准!” 林宇的炭笔移向火铳的枪管,“你们看这枪管,不仅比寻常鸟铳长了两尺,内壁还刻了六条螺旋膛线!”
他指着图纸上枪管的剖面图 —— 里面画着六条均匀分布的螺旋线,从枪管尾部一直延伸到枪口:“这叫‘膛线’,也叫‘来复线’!铅弹塞进枪管后,会被膛线卡住,发射时,火药燃气推着铅弹沿着膛线旋转,就像陀螺一样,旋转的铅弹飞出后,弹道会特别稳定,不会像没膛线的鸟铳那样,弹丸飞得‘东倒西歪’!”
王师傅立刻凑了过来,他手里还拿着细钢钻:“大人,这膛线的角度很关键!角度太陡,铅弹旋转太快,会浪费火药;角度太缓,旋转不够,弹道还是不稳!”
第(2/3)页